“海綿城市”建設國際經驗總結
導語:
由于城市開發建設破壞了自然的“海綿體”,導致“逢雨必澇、雨后即旱”,同時引發了水環境污染、水資源緊缺、水安全缺乏保障、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問題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"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海綿城市通過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,實現建筑與小區、城市道路、綠地與廣場、城市水系等不同下墊面的雨水控制和利用,達到修復水生態、改善水環境、保障水安全、涵養水資源的多重目標。
“城市看?!辈⒎恰爸袊厣?。發達國家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,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。他們及時調整城市規劃、建設和管理理念,通過控制雨水徑流,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。
日本有雨水貯留滲透計劃(LID),英國有水敏感性城市設計(SUDS),美國有LID低影響開發,澳大利亞有水敏感性城市設計(WSUD)。2012年4月,在《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》中,“海綿城市”提出;2013年12月1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》的講話中強調:“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,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設自然存積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”。2017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,李克強總理工作報告中提到: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,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,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,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使城市既有“面子”,更有“里子”。
海綿城市的理念與日本的雨水貯留滲透計劃(LID),英國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(SUDS),美國的LID低影響開發,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(WSUD)基本一致,海綿城市是具有國際語境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的中國化表達。
國外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可追溯到19世紀,大規模的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。早在1852年,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統被納入建設規劃之中;1859年,倫敦地下排水系統工程動工,6年后完工,全長2000公里。美國在1972年以前沒有內澇體系,之后因為合流制的污染和城市內澇等,開始規劃建設大排水系統。澳大利亞因為1974年發生大洪水,1975年便開始規劃建設城市內澇體系;日本東京于1992年開始建造“地下神廟”,歷時15年,耗資30億美元,終于建成堪稱世界上下水道排水系統。在雨洪管控理念方面,比較成熟的有:美國的低影響開發(LID),采用源頭削減、過程控制、末端處理的方法進行滲透、過濾、蓄存和滯留,內澇災害;英國的可持續發展排水系統(SUDS);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(WSUD);日本城市泄洪系統和雨水地下儲存系統。
建設海綿城市,選擇寧彤陶瓷透水磚。河南寧彤環??萍加邢薰?,廠家生產銷售:陶瓷透水磚、陶板幕墻、生態鋪石、盲道磚、耐酸磚等環保新產品。我們將以嚴苛的態度,優良的技術,堅信此道,致力打造綠色、環保、生態的生活環境。